“十四五”时期,是城厢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继续推进美丽城厢建设的五年。为此编制了《莆田市城厢区“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现对政策出台背景和有关内容解读如下:
一、背景依据
根据《莆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组织开展“十四五”市级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莆政办〔2020〕34号)要求,科学谋划和编制好《规划》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任务,是部署做好城厢区未来五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大举措,对完成“十四五”时期生态城厢美丽城厢建设取得明显进展,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全面推进城厢区在更高起点上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城厢区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并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全面推进城厢区“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努力开创生态环境保护事业新局面。根据《福建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规划》、《莆田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莆田市城厢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结合城厢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际,制定了《规划》。
二、目标任务
“十四五”时期,城厢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主要目标是,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续减少,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加快形成。生态环境质量上升水平力争全市领先。生态系统稳定性得到显著提升,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能力显著增强,人民群众生态环境幸福感显著增强。
——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绿色。充分体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优化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布局、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战略,保证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同时推进各类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达到国家要求。
——生态环境质量稳定改善。建立质量主导、总量与质量相结合的规划目标指标体系,优良空气质量天数比例达到市下达考核目标要求,臭氧浓度稳中有降,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水生态建设得到加强,优质水比例继续提升,地下水水质保持稳定。
——生态环境更有安全保障。充分考虑提升环保监管能力、加强环境监察执法、有效防范环境风险的要求以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基础和环境承载力,确定环境保护对策和措施。土壤安全利用水平持续增长,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环境风险防控能力明显增强,核与辐射安全水平持续加强,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生物安全管理水平显著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断增强。
——环境治理体系更加健全。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制度改革,加快补齐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突出短板,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效能,引领环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不断完善。
——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更强。常年畅享清新空气、鸟语花香,抬头仰望多是蓝天白云、繁星闪烁,环顾四周是更多怡人的绿、田园风光、清水绿岸、滩净湾美、鱼鸥翔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得到不断满足,吃得放心、住得安心、过得舒心。
三、范围期限
规划期为2021-2025年,范围为城厢区行政辖区范围,具体包括龙桥街道、凤凰山街道、霞林街道、常太镇、华亭镇、灵川镇、东海镇等行政区。
四、主要内容
《规划》是“十四五”时期城厢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指导性文件,主要阐述了规划期内生态环境保护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主要任务、保障措施和重点工程等。全文共13章,分为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现状与形势。主要阐述“十三五”时期取得的工作成效及当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任务圆满完成,荣获国家最美水站、农村污水治理经验全省推广、涉疫生活垃圾工作经验方法在全市推广等称号。
第二部分是总体要求。主要阐述“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提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系统治理、协同管控,以人为本、共治共享,改革创新、示范先行等基本原则。科学、合理设置六个方面26项指标,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约束性指标,共17项,主要包括:生态环境质量、碳排放降低、主要污染物减排等;第二类是预期性指标,共9项,主要包括:城市公园绿地覆盖率、美丽海湾数量、绿盈乡村比例等。
第三部分是主要任务。《规划》以“协同减污降碳,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为前提围绕了“五个美丽”确定了“十四五”时期城厢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18项重点工程。减污降碳方面,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将降碳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聚焦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完善宏观治理的环境政策,培育绿色新动能,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齐头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高水平保护,助推美丽城厢建设。美丽城市方面,强化区域联防联控,推进大气污染精准管理;优化城市生态空间布局,统筹推进城市有机更新,提升生态空间品质;加快节水型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内河品质,打造城市生态水系,推动“无废城厢”建设;推进建设用地风险管控治理修复,提升饮用水水源地风险防控能力,保障城市环境安全。美丽乡村方面,深化绿盈模式,分梯次推进“绿化、绿态、绿韵、绿魂”的生态振兴乡村建设,忠实履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思想,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稳中向好发展,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最终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和“生态振兴”的“三生融合”式美丽乡村。美丽河湖方面,统筹“三水共治”,推进饮用水安全保障、水资源利用、水生态保护和水环境治理,全面推进水生态保护修复,以实现“有河有水、有鱼有草、人水和谐”。美丽海湾方面,加强顶层设计,实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坚守海洋环境质量底线,坚持陆海统筹、以海定陆,着力抓好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和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强化海洋环境风险防控,健全海洋综合管理体系,建设人海和谐的美丽海湾,逐步实现“水清滩净、渔鸥翔集、人海和谐”的海洋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人民群众临海亲海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显著增强。美丽园区方面,科学制定实施“一园一策”综合整治方案,构建互补的绿色循环工业产业链,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全面提升园区发展质量和污染治理水平,大力推进智慧园区建设,创建美丽生态工业示范园区。风险防控方面,牢固树立环境风险防控底线思维,完善风险物质管理,强化环境风险管控,强化土壤污染风险管理,加强辐射安全管理,完善环境风险常态化管理体系,加强新污染物治理,健全环境应急体系,有效防范和化解环境风险。监管能力建设方面,深化环保领域“放管服”改革,创新生态环境监管模式,提升监管法治化水平,健全常态长效机制。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方面,健全环境治理领导责任体系,统筹强化目标评价考核,构建齐抓共管工作机制,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完善生态环境法规政策,健全生态环境法规体系,推动生态环境司法联动,健全价格收费机制,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第四部分是保障措施。从强化思想引领、强化组织领导、加强分工协作、加强资金保障、加强评估考核提出措施要求。重在压实生态环境保护职责,强化规划目标指标、重点任务进展情况的监测评估,合力推进规划各项目标任务落实。
五、规划亮点
《规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建设生态莆田,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环境治理向更加精准、科学、依法转变,向更加系统、集成、综合转变,向更加注重源头、绿色、低碳转变。一是推动“数字木兰溪”样本建设。科学推动流域水质改善,充分利用市级政务共享汇聚平台,形成水环境数字化管理“一张网”,打通污染源到纳污水体间的数据与信息流通。运用科技手段创新环境监管方式,精细到乡镇交界断面,并定性、定量分析所在区域生活源、工业源、农业面源、水产养殖对水环境的影响。二是推动常太无人机“空管站”建设,该项目是城厢区创新基层治理示范项目,集无人机智慧指挥平台、乡镇三维立体调度平台、空管站管理平台为一体。充分运用到生态环保、农村农业、库区巡查、两违巡查等领域,提升乡村治理成效,通过数据大叠加,促成农村农业、生态环保等部门大联动,形成社会大治理,让科技赋能成为社会治理新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