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关闭
热门搜索:
关闭

医者仁心展担当 | 城厢一线医护人员甘奉献显身手筑牢防疫屏障

来源:今日城厢 时间:2023-01-12 15:16
放大字体 | 缩小字体 | 点击收藏 点击收藏 | 打印 |

   

  疫情防控措施优化调整后,感染人数短期内激增。城厢区因时因势出台“保健康、防重症”工作方案,区镇(街道)村(居)医护人员无私奉献显身手,用医者仁心展现担当,筑牢基层防疫屏障。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面对新冠病毒感染人数急剧增长的严峻挑战,城厢区科学应对,着力提高重症救治能力。医疗机构齐心协力,拧成“一股绳”,医护人员弘扬舍我其谁的伟大抗疫精神和不怕吃苦、连续作战的职业道德,用一个个平凡且有力的肩膀,兜住了医疗救治和生命保障的底线,将初心写在行动上,将使命落实在岗位上,全力守护群众健康安全。

  应收尽收 应治尽治

   

  灵川卫生院医护人员在病房了解患者病情。

  连日来,城厢区医院的医护人员在综合病房内穿梭不停,查房、问诊、输液……疫情防控措施优化调整后,综合病房成为患者数量最多、病种最复杂、抢救和管理任务最重的科室,就诊人数较以往成倍增长。

  奋战在临床一线的医护人员,每天都在高强度、超负荷工作,他们强忍身体不适,治病救人。

  去年12月以来,急诊、发热门诊、综合病房、重症ICU,成为与新冠病毒正面交锋的第一“战场”,医护人员24小时坚守,其间也受到感染,但“阳康”后,一个个站出来、顶上去,持续奋战。

  对于心脏骤停、呼吸衰竭、血氧饱和度低等急危症状患者,随时调整治疗方案,24小时连续观察。插管、心肺复苏、吸痰等高风险操作在他们手中一次次进行,为抢救生命,他们直面病毒、争分夺秒。吸氧、监测生命体征、开通静脉通路、完善相关化验检查……医护人员想尽一切办法帮助更多患者解除病痛,成为患者坚强的“医靠”。

  同时,护士每天兼顾给患者报餐送饭,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后勤服务保障。有些阳性患者出现焦虑、烦躁等情绪,医护人员交流谈心,安抚其安心治疗。

  新冠感染高峰期,是艰难的时刻。该院重新整合医务人员,统筹各科室资源,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同时组织开展院内医务人员培训,加强督导重点人群救治工作,保证急危重症、孕产妇、新生儿、老年人等特殊人群救治。每天床旁查房,组织多学科会诊,针对每位危重症患者,采取一人一策治疗方案。

  根据患者病情分布,该院明确各科室范围和职责,既有救治患者的主力科室,也有专科患者的专科救治。第一时间成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救治专家组、重症医学科团队,做好院前急救。

  将防重症、危重症作为当前疫情防控最重要的目标,城厢区卫健局通过配够重症监护床位,配齐设施设备,配足医护人员等措施,将重症率控制到最小。目前,所有重症患者经过积极精准施治,病情均基本稳定。

  线上问诊 指导就医

   

  医务人员紧张忙碌中。

  霞林街道是我市实施“党建引领、夯基惠民”工程的试点。为缓解二三级医院的就诊压力,霞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起大部分轻症患者的诊疗服务。

  该中心主任蔡丽洪介绍,在业务用房面积不足情况下,设置发热诊室,配齐除颤仪、心电监护仪等仪器,一名患者只花5-10分钟,就能完成挂号、问诊、收费、取药等就医全流程。

  畅通就医绿色通道,最大程度做好居民健康的“守门人”。该中心建立11个普通家庭医生群,1个阳性医疗救治服务群,并配合街道建立阳性患者救治群、65岁重点人群健康随访群、送医送药服务队等微信群,线上接受群众问诊。

  家庭医生李君生,不顾胸前2根肋骨骨折,坚持带病上岗,负责两个社区、一个村居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微信咨询群,线上咨询、解答问题,宣传防疫知识,安抚居民情绪等。

  据悉,全区各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60个、团队服务医生160名,组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微信群162个、村(社区、小区)微信群121个,实现群众科普宣传、就医问诊、健康监测等全方面、24小时服务保障。

  “6岁发烧38.8℃,锌布颗粒吃一包吗?”“一次一包是可以的。”“有点流汗了,要盖好被子继续流汗,还是掀开被子散热?”“暂时不盖,让他散热,注意衣服不要湿,记得补淡盐水。”……记者点开“灵川镇健康咨询群”,患者问询不断,医生、志愿者有问必答。

  灵川中心卫生院有28支家庭医生团队,其中15支服务灵川镇,13支服务毗邻的东海镇。所有团队均建立微信群、加入镇村健康咨询微信群,通过微信、电话随时为群众提供远程安全科学防疫知识咨询指导,不断加强群众新冠健康教育,减少重复感染的几率。

  区卫健部门公布区医院、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团队、村卫生所等医疗资源健康咨询热线,及时为群众提供健康咨询、用药指导、就医指导、应急处置。

  东海坪洋村地处海拔600多米的山上,是边远老区村,居住的多是留守老人。在医疗物资紧缺的情况下,该区还是最大限度地调集,送往该村,并充分利用已建成的农村远程视频诊疗系统,由区医院医师坐诊,为乡村就医病人提供远程视频诊疗,解决偏远农村群众就医难题。

  勇毅坚守 甘于奉献

   

  走进灵川中心卫生院,记者看到临时增设一排发热门诊,每间都有病人在看诊。“全院职工179人,上月18日,医院出现第一个阳性医务人员,短短一周,医务人员感染高达80%。特别是上月25日至30日,各科室减员严重,但患者却在急剧增加,我们千方百计调度资源。”该院副院长、副主任医师蔡志宗说道。原有的发热诊室不断完善,又增设诊室,扩大候诊区域。党员、领导班子、各科室负责人主动靠前,充实发热诊室队伍。不少医生带病上岗,病房护士也是连轴转,上完夜班,第二天去当志愿者,维持秩序,协助分流。

  病毒无情,人间有爱。在救治新冠感染者期间,城厢区涌现出众多感人事迹。

  蔡志宗重感冒未愈,坚持在发热门诊上班,最高峰时,一天接诊60多人。

  综合病区是全院最忙的病区,护士长陈丽花以院为家,把两个孩子托付给家里的老人,忙碌时连孩子的电话都顾不上接听。

  “灵川留守老人多,卫生院面临挑战。”灵川中心卫生院党支部书记、副主任医师陈开国说。为减少交叉感染,该院将未被感染的医务人员安排在门诊,提供高血压、糖尿病及日常诊疗,一些医生坚守岗位,连续20余天未休息。

  村卫生所是救治病人的第一线。灵川镇各村卫生所对1243名重点人群和2397名次重点人群摸排,随访管理,对有重症风险的患者进行早期识别,及时转诊。针对重点人群里面的脱贫户、五保户、低保户、失能老人及90岁以上老年人,发放市政府爱心健康包,包含体温计、口罩等。

  灵川镇硋灶卫生所与新度交界,许多新度乃至秀屿区笏石镇的患者也前来问诊。“整个所就3个人,一个看诊,一个在电脑上录入信息,还有一个在药房服务,高峰期时,每天接诊180多人,是日常的3倍。”所长刘国兴是乡村全科医师,他说患者排队到马路上,大家忙得顾不上吃午饭。

  霞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在随访中,了解到100岁老人李金水、95岁老人林碧治行动不便,病情较严重。医生陈碧霞才“阳康”,就带上相关医疗设备,上门为老人诊疗,检测抗原、血氧饱和度等。

  保持坚忍不拔、甘于奉献的精神风貌,城厢区医护人员始终奋战在守护生命健康的第一线,为暖春的回归倾尽全力。

  来源:湄洲日报 全媒体记者 黄凌燕 通讯员 陈颖 黄兰红 文/图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附件下载: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