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遵循乡村发展规律,集中治理农村环境突出问题,补齐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短板,盘活特色乡村文化资源,打造一批全国新农村示范样板村。
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常态化治理,健全“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城乡一体化处理体系。加强农村水环境整治,实施农村房前屋后河塘沟渠清淤疏浚工程,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覆盖,到2025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85%以上,基本消除农村黑臭水体。持续推进“厕所革命”,加快实现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全覆盖。按试点先行、分类处置办法推进既有农房整治,加强村庄建筑风貌管控和技术指导,引导村民合理有序建房,做到农房整治镇镇有示范。实施村容村貌提升行动,推进村庄房前屋后整治,做好“路边、水边、房边”处理,整治公共空间和庭院环境,到2025年,全区村庄整治工作全面完成。
统筹建设城乡基础设施。统筹规划城乡道路、供水、供电、信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布局,促进城乡公共设施联动发展。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推动县道“四晋三”、县乡道公路“单改双”、危桥(隧)改造、撤渡建桥等建设,至2025年全区等级公路占比突破80%。持续拓展城乡运输网络覆盖广度和深度,推进城乡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聚集农村客运、物流、邮政、商贸、旅游、供销等功能,推进“多站合一、一站多能”的乡镇综合运输服务站建设,破解农村物流“第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难题。继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到2025年全区自来水普及率达80%以上,集中供水率提高到90%以上。推进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加快农村宽带网络和通信网络覆盖步伐。推进农村清洁天然气管网工程,推动供气设施向农村延伸,到2025年全区燃气普及率达到100%。
普惠共享基本公共服务。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大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投入,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振兴乡村教育,加大对山区、海岛和偏远、落后农村中小学倾斜支持力度,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继续巩固城乡居民医保市统筹,继续完善城乡居民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制度。健全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优化乡村医生队伍结构,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继续改善农村健身条件。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以及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落实农村留守儿童监护制度,基本实现失学辍学儿童返学和无户籍儿童户籍登记。加强和改善农村残疾人服务。
保护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坚持留白、留绿、留旧、留文、留魂,加强农村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修复、开发、利用,延续历史文脉,保存文化基因。实施乡村传统文化和工艺传承振兴工程,开展“乡村工艺、文化能人和非遗传承人”培养计划,培养和认定一批非遗技艺传承人、文艺人才、名家大师和文化领军人物。推动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村、近现代优秀建筑保护和活化利用。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