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索 引 号: PT03102-0300-2011-00001
- 发文机关: 城厢区发展和改革局
- 成文日期: 2011-02-12
- 发文字号: 区七届人大五次会议文件〔15〕
- 标 题: 关于城厢区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 发布日期: 2011-02-12
- 有 效 性: 有效
区七届人大五次
会议文件(15)
关于城厢区2010年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1年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2011年2月12日在区七届人大五次会议上
城厢区发展和改革局局长 吴元旺
各位代表:
受区人民政府委托,我向大会报告城厢区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1年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过去的一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区人大有效监督下,全区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中心城区核心区”,全力打好“六大战役”,扎实推进各项工作,有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圆满完成区七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发展计划任务。主要体现在:
(一)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预期指标顺利完成。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46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04.3%,增长14.8%;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32.51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07.7%,增长29.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1.8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09.1%,增长37.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0.8亿元,增长16.5%;财政总收入11.4亿元,完成预算的101.3%,增长38.3%,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7.65亿元,完成预算的100.4%,增长33.3%;居民收入不断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26元,增长9.9%;农民人均纯收入8337元,增长11.4%。
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6.5:43.4:50.1。工业经济高位增长。全年净增规模以上企业21家,全区17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44亿元,增长32%;规模工业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产销率达99.8%;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42.8%,同比提高23.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势强劲。全年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73.2亿元,增长9.9%;消费市场持续活跃,全年新增限上商贸企业23家;房地产市场稳步发展,全年实现销售面积32.9万平方米;旅游业发展迅速,实现旅游收入6.3亿元,同比增长23.5%。现代农业稳步发展。全年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9.5亿元,同比增长3.9%;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15.48亿元,同比增长4.3%。
对外经贸全面回升。外贸出口总额4.05亿美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26.6%,增长40.6%,增幅同比回升40.5个百分点;利用外资持续增长,新批外商投资项目6个,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0.85亿美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25%,增长28.2%。
(二)战役攻坚成效明显,投资拉动进一步增强
全区58个重点项目实现投资50.59亿元,增长96.1%,重点项目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61.8%,同比提高18.5个百分点。其中,47个在建重点项目实现投资44.75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81.4%;10个预备重点项目实现投资4.96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12.6%。全区共安排260个“六大战役”项目,总投资352.63亿元,奋战150天完成投资44.74亿元,完成奋战目标的111.2%。其中,8个临港产业建设战役实现投资1.8亿元,完成奋战目标的151%;72个特色产业提升战役实现投资7.8亿元,完成奋战目标的150.6%;22个交通港口建设战役实现投资5.08亿元,完成奋战目标的127.9%;143个小城镇及危房改造战役实现投资28.76亿元,完成奋战目标的101.1%;4个木兰溪两岸规划战役实现投资0.5亿元,完成奋战目标的125%;11个生态环境保护战役实现投资0.8亿元,完成奋战目标的123.5%。
(三)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城乡环境进一步改善
区域路网建设提速。福厦高速公路拓宽、莆永高速、滨海大道城厢段顺利推进,城港大道建成投入使用,荔城大道、东圳路、东园路、梅园路、学园路“白改黑”改造顺利完成。城市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加快实施,新建一批公园、垃圾中转站、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城市形象明显提升。市级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华亭镇各项工作全面启动,3个建制镇完成镇域总体规划及镇区建设规划。生态建设明显推进。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市政府下达范围内;水环境综合整治有序开展,拆除东圳库区周边畜禽养殖场2134家、40.5万平方米;污水处理能力不断加强,城区污水处理率87%;积极推动农村家园清洁行动,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5%;完成造林绿化6930亩,森林覆盖率70.2%。
(四)民生保障持续加强,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
社会保障不断完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29285人、15301人和14675人;企事业职工工伤保险参保人数15911人,参加新农保人数17.08万人,1741人城镇居民和5482人农村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积极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8个安置房和2个廉租房建设项目完成投资2300万元。就业工作继续强化,新增城镇就业4591人,转移农村劳动力257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04%,比预期目标低0.46个百分点。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进一加强,人口自然增长率5.02‰,控制在目标范围。城乡教育持续发展,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建设面积27.49万平方米,7个续建项目竣工验收,48个新建项目全面动工。卫生事业加快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8.3%。文体事业蓬勃发展,新建村级全民健身点和农家书屋各20个,成功承办第十四届省运会激流回旋比赛。综治、安全生产、精神文明、老龄、残疾、妇女、儿童等其他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去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看到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经济总量相对偏小,辐射和拉动能力有限;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科技和人才支撑作用不够明显,第三产业尚未实现质的提升,光电产业尚处起步阶段,提升产业发展层次的压力仍较突出;城乡发展还不平衡,社会管理还存在薄弱环节。这些问题要在今后工作中努力解决。
二、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实现区委提出的打造核心区、实现新跨越的关键年。综合分析我区的发展环境和自身条件,建议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作如下安排:
(一)预期性计划指标
——全区生产总值增长17%以上,预期175亿元,力争177亿元;
——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27.5%,预期169亿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32%,预期108亿元,力争133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7%,预期90亿元,力争93亿元;
——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0%,预期4.74亿美元;按可比口径,实际利用外资与去年持平,预期0.85亿美元,力争1亿美元;
——财政总收入增长23.7%,预期14.1亿元,力争14.9亿元;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增长13.7%,预期8.7亿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2%,预期22400元、9340元;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幅控制在3%左右;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
——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城镇医疗保险参保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套数、小学巩固率、初中巩固率、耕地保有量、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森林蓄积量、森林覆盖率等约束性指标完成市下达任务。
(二)预期指标安排主要依据
上述年度目标的安排体现了“深化改革、跨越发展,加快转变、科学发展,先行先试、创新发展,民生优先、共享发展,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原则,主要是基于以下几方面考虑:
1、宏观环境总体有利。从国际上看,当前金融危机造成的冲击逐渐缓解,今年世界经济有望延续复苏态势;从国内来看,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总体持续,经济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从省内看,我省将全面贯彻国务院支持海西建设《若干意见》,继续打好“五大战役”,推动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从全市看,今年是我市推进跨越发展,建设宜居港城的启始之年,市里提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力争实现“超千争百促跨越”,在大力实施项目建设的强有力带动下,全市经济将持续较快增长。这些都为我区加快发展提供良好机遇和条件。
2、提速增效势在必行。区委“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全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6%以上,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8%以上。“十一五”期间,我区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发展快于其他县区,但总体而言,经济总量相对偏小,在全市所占份额依然偏低,与我区全力打造中心城区核心区的目标还有差距。要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唯有充分发挥我区具备加快发展的优势,大力提升经济整体的竞争力,培育未来发展的新引擎,确保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实现跨越发展,赶超进位。
3、发展基础支撑有力。去年以来,我区主要经济指标持续高走的势头,实施“六大战役”的惯性拉动作用,可为投资增长提供新动力,尤其是宏利高世代液晶面板、皇冠易拉冠、木兰金融财富中心、木兰国际广场、木兰大道、万达广场、东海鞋服辅料生产基地、珍奥核酸产业园、香格里拉酒店等一大批前期重大项目,通过奋战150天有效地推动项目的前期工作开展,有望动工建设。今年继续实施“五大战役”,加大对173个重点项目,尤其是21个重点攻坚项目的攻坚,必将为我区投资的新一轮跨越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三、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主要任务
落实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今年发展目标任务,要着力抓好以下计划工作:
(一)以推进项目建设为重点,持续扩大投资规模
围绕打好“五大战役”,加快实施一批基础设施项目、产业项目和民生工程,加大投资力度,确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2011年我区拟安排重点建设项目173个,年度投资105.5亿元,其中皇冠易拉罐、珍奥核酸产业园等35个工业类项目,年度投资11.75亿元;省道201线、莆永高速公路、福泉高速公路拓宽等10个交通类项目,年度投资7.6亿元;金钟水利引水工程等6个农林水利项目,年度投资2.3亿元;万达广场、木兰国际广场、木兰金融财富中心、万辉世纪城、樟林水乡等90个城建环保类项目,年度投资58.25亿元;市博物馆、市规划展示馆、区文体活动中心、区医院新址建设等20个社会事业类项目,年度投资10.08亿元;文献(步行街)广场、正鼎日出商贸广场等12个商贸服务类项目,年度投资15.52亿元。全力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千方百计破解要素制约难题,促进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形成项目持续发展、投资持续增长的态势。
(二)以提升现代服务业为重点,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大力扶持新兴服务业发展,加快文献广场、正鼎商贸广场等一批商贸服务重点项目建设,继续引进国内外知名零售企业,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平。推进木兰金融财富中心,木兰国际广场、万达广场建设,支持各类专业银行扩大经营网点,继续引进光大银行、华夏银行等金融机构入驻我区,鼓励证券、基金、信托等分支机构入驻城厢,巩固我区金融中心地位。加快建设中央商务区,加快木兰溪两岸、泗华溪沿岸的开发,引导国内外知名大型企业来我区设立地区总部、研发设计中心、采购中心、结算中心,市场中介组织集中入驻,形成规模效应。加快太湖物流园建设,规划建设集运输、仓储、加工、配送,以电子商务为支撑的现代物流配送中心。加快发展特色旅游业,主动融入“海峡旅游”发展格局,完善九龙谷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促进旅游消费。
(三)以发展新兴产业为重点,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福晶科技与中科万邦合作建设LED应用照明及上游芯片产品项目,加快LED光电产业园完成规划、用地、环评等前期工作,发展壮大LED产业;引进三利浦TFT偏光片生产线,争取试投产;全力推进台湾宏利高世代液晶面板等项目前期工作,力促尽快落地。提升壮大传统特色产业,加快美国皇冠易拉罐、珍奥核酸等一批重大工业项目攻坚力度,确保动工建设。完善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力促海西研究院莆田技术研发与转化中心落地。继续扶持鞋服、食品等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发展壮大,加大华丰、万邦、清华园等7家拟上市企业的扶持力度,力争完成2家企业股份制改革。
(四)以建设宜居城市为重点,着力统筹城乡发展
围绕建设“宜居、宜业、宜行、宜游”城市,进一步拓展城区规模,完善城市功能,全力打造中心城区核心区。加快省道201线建设,完成福厦高速公路拓宽工程、莆永高速公路路基建设,推进城区主干道断头路建设,加快木兰大道等基础设施规划,完善城区生活配套设施建设,全面实施城区“美化、绿化、亮化”工程,提升城市形象。加快实施城市综合体及旧城改造,统筹推进樟林水乡、泗华滨溪片区等宜居示范区建设,启动龙德井、莆田西高速路出口、沟口等片区改造前期工作,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争取完成530套各类保障性住房。加强新农村建设,推进华亭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工作,启动灵川和东海区级试点镇试点工作,统筹完善村庄规划,打造一批新农村精品示范村,继续实施农村村道、饮水安全、环境整治、水利工程,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继续扶持农业“五新”工程。继续实施强农惠农政策,拓展农民增收渠道,认真落实重点贫困村扶贫帮扶工作,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确保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以上。
(五)以提升引资水平为重点,推动外资外贸增长
落实好稳定外贸出口的有关政策,稳定外贸发展,大力拓展拉美、中东等新兴市场,提升出口份额;扶持重点出口企业做大做强,增强对外贸易的拉动力。拓宽招商引资渠道,扩大与央企、台资和外资企业的战略合作与项目对接,积极做好在谈项目的推进工作,重点跟踪香格里拉、宏利高世代液晶面板等项目,全力保障服务,争取尽快实现项目落户投资。创新招商引资工作方式,充分利用国内外重大招商展会及经贸活动周等招商平台,加强第三产业的招商,加大第二产业的引资力度,实现产业资源的优势互补。
(六)以保障改善民生为重点,全力推进社会建设
全面落实区委、区政府关于保障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项目和政策。全面落实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鼓励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全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人数46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继续推进养老、失业、医保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统筹城乡教育资源,推进4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整合。完成中小学校安工程建设任务,推进莆田五中新校区建设,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创新职业教育。继续建设创新型城区,争创全国科技先进区“四连冠”。大力发展文体事业,动工建设区文体活动中心,扎实推进区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村级全民健身点和农家书屋建设,健全区、镇、村(居)三级文化网络。全面加强公共卫生建设,加快区医院新址建设,继续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加强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合率稳定在95%以上。认真落实基本国策。巩固提升国家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成果,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稳定低生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下。落实节能减排目标,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污染项目落地,加强重点污染监控,全面完成年度主要污染物的减排任务。突出水环境整治,加强东圳库区饮用水源地保护,实施木兰溪四期综合整治,加快华亭、常太、东海污水管网及东圳库区截污沟建设。关心弱势群众的生活,切实维护和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继续发展慈善事业和残疾人事业。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防范重特大事故发生。推进“平安城厢、和谐城厢”建设,努力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各位代表,做好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任务艰巨,意义重大。我们要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自觉接受人大的指导和监督,虚心听取政协的意见和建议,抢抓机遇,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努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为推动城厢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附件一:
2011年城厢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综合指标 | |||||||||
| |||||||||
序 号 | 指标 | 单位 | 2010年 | 2011年 | 备注 | ||||
计划 | 实绩 | 增长 (%) | 完成年度 计划(%) | 预期 | 增长 (%) | ||||
1 | 地区生产总值 | 亿元 | 140 | 146 | 14.8 | 104.3 | 175 | 17 | 增幅按可比 价格计算 |
#第一产业增加值 | 亿元 | 9 | 9.5 | 3.9 | 105.6 | 9 | -2.5 | ||
第二产业增加值 | 亿元 | 60 | 63.3 | 22.7 | 105.5 | 77.5 | 19.5 | ||
#工业增加值 | 亿元 | 45 | 48 | 20.9 | 106.7 | 58.5 | 19 | ||
建筑业增加值 | 亿元 | 15 | 15.3 | 28.8 | 102 | 19 | 21 | ||
第三产业增加值 | 亿元 | 71 | 73.2 | 9.9 | 103.1 | 88.5 | 18 | ||
三产结构 | % | 6.4:42.9:50.7 | 6.5:43.4:50.1 | 5.1:44.3:50.6 | |||||
2 |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 亿元 | 14.5 | 15.48 | 4.3 | 106.8 | 14.5 | -3 | |
3 | 工业总产值 | 亿元 | 139 | 148.48 | 29.1 | 106.8 | 186 | 25 | |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 亿元 | 123 | 132.51 | 29.3 | 107.7 | 169 | 27.5 | ||
4 |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 | 亿元 | 75 | 81.8 | 37.5 | 109.1 | 108 | 32 | |
5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 亿元 | 76.5 | 70.8 | 16.5 | 92.5 | 90 | 27 | 新口径 |
6 | 外贸进出口总额 | 亿美元 | — | 4.3 | 41.5 | — | 4.74 | 10 |
|
#外贸出口总额 | 亿美元 | 3.2 | 4.05 | 40.6 | 126.6 | 4.5 | 11 |
| |
7 | 实际利用外资 | 亿美元 | 0.68 | 0.85 | 28.2 | 125 | 0.85 | 持平 | 历史口径 |
8 | 财政总收入 | 亿元 | 11.25 | 11.4 | 38.3 | 101.3 | 14.1 | 23.7 | |
#地方级财政收入 | 亿元 | 7.62 | 7.65 | 33.3 | 100.4 | 8.7 | 13.7 | ||
9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元 | 19700 | 20026 | 9.9 | 101.7 | 22400 | 12 | |
农民人均纯收入 | 元 | 8010 | 8337 | 11.4 | 104.1 | 9340 | 12 | ||
10 |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 % | 101左右 | 103 | 3 | — | 103 | 3 | |
11 | 城镇登记失业率 | % | 2.5 | 2.04 | — | — | 3 | — | |
12 | 人口自然增长率 | ‰ | 8以内 | 5.02 | — | — | 7以内 | — |
|
附件二:
城厢区2006—2010年主要指标增长情况图示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闽公网安备 35030202000295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