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灵川镇何寨村下厝自然村,众人的口碑无不赞颂何会同(俗名会同司)的诚信。
古圣贤言:“见人嘉言善行,则敬慕而记录之”。
翻开中华文明史,诚信乃为家规之训词,更是仁厚道德之标竿。老子曾云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则衰。”自汉晋八姓入闽,开莆兴邦。何氏迁移漂泊,都恪守族之规训,持守品德情操。在莆阳沿海灵川何寨境内的何氏下厝何房,有一位诚信的祖先。他一生以农耕为业,勤勤恳恳,持“守信维和、忠实不欺、千诺一金、抵死不移”,言行一致。无论面对任何诱惑,他都不为之所动,赢得他生前身后的美好赞誉,一些美谈佳话一直传颂,并为后人所仿效。他就是何氏下厝开基发展的第九代孙——何会同。
何会同守信的故事多多,现列举数例:
其一,惩盗贼不惜耗家财。
清朝末年,社会动乱,盗匪横行,民不聊生。安分守己的何会同家族也遭受盗贼侵扰。100 多亩良田,眼看丰收在望的庄稼,却无法保收,生活陷入困境,生产无法发展。而盗贼又多为邻乡的一些懒汉,受邻乡族人庇护。如何既惩盗贼,又理顺邻乡关系,会同整天为这事苦恼着。如果不惩治盗贼,这些懒汉泼皮行为猖獗,肆无忌惮,如何是好!何会同先是与宗亲商讨,“斗,还是不斗”?族人商议后一致同意斗。打斗是件耗财又损命的事,能和解还是“友邻和为上”。但友邻为了体面不愿惩办盗贼,友邻愿以“打决输赢、惩盗贼”。为了不给宗亲增添负担,何会同口出“跟他们打,我的家产先耗尽,再耗你们的”豪言。之后,他发动在村庄前面挖一条战壕布防,名曰“武坑”,宽约 3 米,高也近 3 米,守攻兼用。几年时光下来,用智慧抓捕盗贼,令邻村终于在情理上服输,使盗贼得以惩治。于是,生产得以恢复,生活安定下来。何会同耗尽家产,兑现了他对宗亲的诺言。
其二,巧引乞丐出墓穴。
在附近的柯朱村,何会同家事前购买一块地修建 1 处祖墓。有一天,会同家祖辈仙逝归天,心情万分悲痛。入土为安,人之常理。当族人过去清理墓穴时,发现有一乞丐居然占据墓穴为家。族人们含着悲伤的情绪,抬着已故族人灵柩往祖墓准备入葬,可那乞丐死活不愿出来,劝说没用,恐吓不行,更不能采用武力施暴。时间从早晨一直耗到黄昏,众人愁上眉头,急在心里,一筹莫展。无奈之下,何会同脑洞一开,急中生智,授意家人大把大把地撒铜板,柯朱村的民众见状纷纷拾得铜板。在墓穴内的乞丐经不住诱惑,也爬出墓穴拣铜板。何会同用善举化解了一桩极其棘手的难题,用过人的智慧,保持不争不吵的环境,让逝者安息。
其三,宁愿吃亏旨在睦邻。
何会同由于持家有方,家道蒸蒸日上,因此也招惹了一些人的眼红。会同家有 100 多亩地,有别人家的 4 分地错落其中。那户人家时常惹事生非,盗窃会同家的作物。为少惹点麻烦以及耕作上的方便,他决定买下这 4 分地。多次商量,那户人家就是不卖。会同为了和气生财,说“价钱由你开”。这正合了那户人家的心思,竟狮子大开口,提出“一丛稻茬,一块铜板”的代价。会同左思右想,爽快答应对方“你挖掉一丛稻茬,我给你一块铜钱”。按当时买卖价,4 分地仅需 40 块铜板,他却花了 1600 多块铜板。再一次信守了诺言,更体现了他友善乡邻的作为。
积善人家,必有余庆。由于何会同安分守己,为人诚实,诚信经营,在乡里乡外(七乡三十六角)赢得良好口碑。附近一些商人乐意与其合伙经商,生意越做越大,上到闽侯、福州,下至下南(惠安、南安)泉州等地。光是一项运猪苗中介生意,何会同就赚到了不少钱。经济富裕了,但他不忘善举,为上了年纪的乡亲祝寿,还经常接济困难乡邻。
何会同虽已作古,但他诚信的品行却代代相传,成为何寨何氏人的风范而被万古颂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