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城厢区上下迅速行动、全面铺开,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和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积极探索新方法、新思路,引导推动各级党员干部全面压实责任,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深入学习党史,才能坚守初心使命。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城厢区迅速行动、精心谋划,按照“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要求,依托“党建+”邻里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综治+”社区治理中心等三个中心,搭建平台,补齐短板,拓展新阵地,扩大覆盖面,将学习和实践结合,让历史和现实贯通,持续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工作动力和成效。
同向发力拓展阵地平台
8月15日,走进莆田国际油画城油画交易中心1楼,霞林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映入眼帘。除了志愿服务站之外,阅览室、健身室、科普活动室、民主法制学校、市民学校等应有尽有。依托这一阵地,志愿者队伍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开展扶贫帮困、美化家园、医疗保健、法律宣传、家庭维修等各项服务。今年以来,该所已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文明实践志愿服务18场次,受惠群众3200多人次。
如何将党史学习教育与社区基层治理有机融合?在龙桥“综治+”社区治理中心,答案一目了然。该中心设置网格工作站、警务工作站、微型消防站、矛盾调处室和监控研判室等工作平台,将党史学习教育与社区重点工作有机融合,积极开展矛盾纠纷联调、社会治安联防、社区服务联建、行政执法联合、应急处置联动和基层平安联创等“六联”工作,延伸为民代办、协办服务,实时受理群众的咨询、求助、投诉,并联动处理、督办和反馈,答好“为民服务解难题”的时代答卷。
此外,该中心还对社区孤寡老人24小时进行免费的帮助和保护,通过SOS手环连接平台,能及时找到走失老人,提供帮助和保护。
城厢区委宣传部理论股负责人林槟棋介绍,城厢区最大限度发挥全区15个“党建+”邻里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0个“综治+”社区治理中心阵地作用,充分利用其便民利民等硬件资源和社区文艺人才、志愿者等软件资源,让党史学习教育更富有生命力和感召力。
从社区到乡村,从园区到企业,城厢区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力促党史学习教育“三大阵地”同频共振、同向发力,赋能添彩更出色。
城厢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区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苏德权介绍,在社区,及时收集解决群众求助、投诉、举报、咨询、建议等,在确保“幼有所育、老有所养、病有所医、食有所安、居有所乐、事有所办”等6项基本功能的基础上,探索“社区吹哨、部门报到”的基层治理模式,更好地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在农村,围绕乡村振兴这一主题,结合当地革命老区、农业产业、生态旅游等资源特色,推动红色教育、研学基地、观光旅游、民宿餐饮等服务项目,真正服务村级集体经济和农民增产增收。在园区,结合中小企业服务平台、智慧党建、产业党建联盟等党建品牌,更好地服务企业生产、服务员工生活,为“强产业”提供更优质、更实用的服务。
创新学习载体全面覆盖
7月下旬,下黄社区壶兰七境苑小区在酷暑中圈出一方荫凉,社区老党员、群众在“聚心亭”,聆听来自霞林街道“银发先锋”党史学习教育宣讲团成员主题宣讲。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林国栋条理清晰、深入浅出阐述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交流收听收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感受,让现场党员群众接受了一场深刻的党史教育。
“银发先锋”党史学习教育宣讲团进行宣讲。
苏德权介绍,为进一步提高党史学习教育成效,城厢区创造性地开辟“现场学”“线下学”“云上学”3个学习平台。该区用活红色资源平台“现场学”,依托全区34个革命遗址遗迹,编印《城厢区革命老区发展史》和红色旅游手绘地图,策划建成马院村革命遗址、闽中游击区革命史纪念馆等多个红色文化项目,共开展活动507场次,参与党员群众9.2万余人次。用足本地特色平台“线下学”,组织退役军人、老红军后代、退休老教师等老党员,就近深入辖区内的8个党史学习教育参观点、21个主题党日教育基地,现场讲述红色故事。用好新媒体平台“云上学”,通过“今日城厢”APP、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打造线上移动“资源库”,累计收听收看群众达10万余人。
为确保学习教育全面覆盖,该区还针对村(社区)、非公企业、两新组织党员3个不同党员群体,组织开展学习培训、巡回宣讲、“七个一”活动等,实现党史学习教育全面覆盖全员参与。通过手机短信、微信群、QQ群等多种方式,引导流动党员积极参加所在地党组织学习教育活动。
守正创新践行为民初心
“快!过来帮忙,这边还有一棵树木。”8月6日一大早,在台风“卢碧”带来的疾风骤雨中,城厢区交通局党员、工程股负责人蔡晓华和道路巡查队队员合力将倒在国道上的树木搬至路边。
为防抗第9号台风“卢碧”,该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奋勇冲锋在防汛抢险一线,筑起了一道摧不垮的“红色长堤”。这是城厢区党员干部用行动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的一个缩影。
党员干部奋勇冲锋在防汛抢险一线。
用心学党史,真心办实事。城厢区坚持从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乡村振兴、保障基层民生需求等,精心谋划“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9个方面50个重点项目,用心用情办好群众急难愁盼的实事。
针对民生领域突出问题,该区持续补齐民生短板,提高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该区通过新建改扩建一批、多元主体举办一批、盘活资源新设一批等举措,扩增城区优质学位资源,今年秋季将有9个新建、改扩建项目竣工投用,新增学位11890个;截至目前,顺利开工建设11个安置房项目,涉及安置房4230套,完成年度开工计划的76.49%,开工率全市第一;累计完成65家村卫生所一体化建设,实现优质医疗服务下沉全覆盖;积极实施“十个一批”扩岗行动,全区城镇新增就业2985人。
暖民心,解民忧。城厢区推动便民服务事项深度融入“党建+”邻里中心,有效打通服务基层群众“最后一公里”。党史学习教育以来,共办理事项6000多个,位居全市前列,针对老年人、外来务工人员、无户籍人员等特殊群体,推出上门办、错峰办、预约办等服务147人次。该区还借助闽善行平台,构建15分钟便民服务圈,打造融志愿服务品牌,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服务群众达3万多人次。
结合政法队伍教育整顿,该区开展五大类16项政法领域为民办实事项目,共推出便民利民措施63项,已为群众办实事750余件。苏德权介绍,全区各级各部门结合学习宣传贯彻区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健全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联系群众机制,经常性开展入户走访,了解民情、帮扶解困,积极落实惠民措施,真正让群众感受到党史学习教育的成效。
一个个创新阵地、一场场动情宣讲、一次次暖心服务、一件件惠民实事,让党的光辉历史和理论政策“飞入寻常百姓家”,全力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向基层延伸,走进群众,走向民心。(林晓玲 易振环 许颖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