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厢区“十三五”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的政策解读
1.1 规划背景
城厢区位于福建省沿海中部、台湾海峡西岸,南临深水良港湄洲湾,是莆田市政治、文化、教育、商业中心,是一座充满生机的新兴城市,是扼东南沿海中部水陆交通要冲的黄金地带。全区面积509平方公里,人口38.2万人,辖霞林、凤凰山和龙桥三个街道,常太、华亭、灵川和东海四个镇。
“十二五”时期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在省交通运输厅及莆田市交通运输局的支持下,区交通运输系统紧紧围绕既定目标,加快推进项目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投资26.2亿元,创下历史新高,公路基础设施质量明显提高,公路交通网络基本形成,公路运输服务体系初具规模,初步形成了以沈海高速、莆永高速、城市快速路、“两纵一横一联”普通国省干线为主骨架,县乡道为干支线,村道为延伸的交通运输网络,极大地改善了城厢区交通基础设施条件,方便了广大群众出行,有力地支撑了城厢区经济社会发展。
“十三五”期是莆田市绕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交通枢纽、是城厢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攻坚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对运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进一步推进城厢区“十三五”综合交通运输的有序发展,推动“四个交通”和“两个体系”现代交通加快建设,城厢区交通运输局委托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开展《城厢区“十三五”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研究工作。
《城厢区“十三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是城厢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在交通运输领域的细化和落实,是交通部门安排重大项目投资建设、强化市场监管、提升交通服务水平的重要依据和行动指南。
1.2 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城厢区域,包括霞林、凤凰山和龙桥三个街道,常太、华亭、灵川和东海四个镇。
规划期限:规划基年:2015年;规划期:2016~2020年
内容范围:着眼于城厢区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全局,覆盖公路、铁路、水路和邮政物流等行业发展领域,聚焦“四个交通、两个体系”建设,研究提出“十三五”期城厢区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任务、保障措施及建议。
1.3 规划依据
《福建省普通国省干线公路网布局规划(2012-2030)》;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交通运输现代化的意见》(闽政〔2014〕23号);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农村公路建管养运全面协调发展的若干意见》(闽政〔2014〕51号);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提升交通运输服务的八条措施》(闽政办〔2014〕4号);
《福建省交通运输厅关于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实施意见》(闽交运〔2014〕23号);
《福建省交通运输厅关于促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的实施意见》(闽交运〔2014〕23号);
《福建省交通运输厅关于促进交通物流转型发展的实施意见》(闽交运〔2014〕23号);
《莆田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年)》;
《莆田市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莆田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2011-2030);
《莆田市“十二五”建设东南沿海区域性交通枢纽及海峡两岸现代物流中心专项规划》(2011-2020);
《莆田市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规划》(2012-2030);
《莆田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交通运输现代化的意见》(2014-2020);
《莆田市城乡一体化总体规划(2012-2020)》;
《城厢区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
《城厢区农村公路网规划(2013-2030)》(2013年12月);
《莆田市国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五年规划纲要》(莆政综[2016]20号)
《莆田市“十三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莆政综[2016]110号)
莆田市普通国省干线一市一议项目清单、2014至2018年莆田市交通运输发展行动计划、城厢区交通局历年交通工作报告、统计年鉴及各部门收集的基础数据和发展计划或思路。
1.4 研究思路
本次规划研究思路如下:
首先,从2015年交通运输发展现状和“十二五”规划前五年执行情况两个维度,系统总结城厢区交通运输发展现状,剖析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二,分析城厢区“十三五”期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明确“十三五”期城厢区交通运输发展要求,并借助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手段,预测全区交通运输需求规模,为发展目标和任务的制定提供指导和参考。
第三,基于对“十三五”期城厢区交通运输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判断,提出未来五年城厢区交通运输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并科学合理性地构建城厢区交通运输“十三五”发展指标体系。
第四,从实际需求出发,以目标为指引、以问题为导向,研究提出“十三五”期城厢区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的主要任务,制定合理的重点工程实施计划,并对项目资金需求和规划施行的保障措施及发展建议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