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莆田华林经济开发区为莆田市五大经济开发区之一,前身为莆田市华林工业园区,
截至2010年10月,开发区霞皋片区投产、在建及合同的工业项目达167个,初步形成了制鞋、电子、食品三大支柱行业,项目总用地约4388亩,总投资43亿元,已投资32亿元。其中投产(含试投产)企业137家,员工近3万人。
——制鞋产业。目前已引进103家企业,占开发区企业总数的62%,多为06年以前引进企业,2009年工业产值为31亿元,占开发区工业产值的55%。主要以郭氏、成果、力奴、祥冠等企业为代表,代表品牌有中国名牌“沃特”运动鞋、“安踏”运动鞋、福建名牌产品郭氏鞋业“三迪克”运动鞋、祥冠鞋业“祥冠”牌足球鞋、锐马鞋业“锐马”牌运动鞋。福建省著名商标“三迪克”、“祥冠”。
——电子产业。目前已引进11家企业,占开发区企业总数的7%,2009年工业产值为6亿元,占开发区工业产值的11%。主要以万邦、“清华园”等企业为代表。代表品牌有福建名牌清华园电器“恋儿”热水器。电子产业为将来重点引进和发展的产业。
——食品产业。目前已引进14家企业,占开发区企业总数的8%,2009年工业产值为10亿元,占开发区工业产值的18%。主要以百年老店—复茂、省重点企业—天怡等企业为代表。代表品牌有世界名牌“贝克”啤酒、中国名牌“雪津”啤酒及福建名牌肖大妈食品“肖大妈”酱油、肖大妈食品“肖大妈”牌醋、华南副食品“清林源” 牌桂圆干、复茂食品“复茂”牌妈祖平安饼、天怡现代农业“普甜”放心肉。福建省著名商标“清林源”、“复茂”。近年来引进的食品产业呈现规模大、产品档次高的趋势。
——其他产业。目前已引进39家企业,主要有工艺美术、家具、木业加工等具有莆田特色的产业,占开发区企业总数的23%,工业产值为9亿元,占开发区工业产值的16%。主要以百祥、博誉、协源、欧雅、荔城等企业为代表。代表品牌等及福建名牌产品百祥车饰“百祥”汽车坐垫、荔城纸业“佳爽”纸尿裤等。中国驰名商标“百祥”、福建省著名商标“美诚达”、“百祥”、“佳爽”。
目前樟林、西许、兴沙片区产业发展规划市发改委已审批、区域环评规划大纲已完成、木兰溪两岸城市规划设计已论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成果报省国土资源厅审批。
樟林片区将于近期开发,樟林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拟上报市政府审批,片区内已划出1200亩LED产业园招商用地,计划2011年完成樟林片区主干道腾飞路、樟林路设计、招投标工作,进入建设。
开发区交通便捷,离长乐国际机场
2009年开发区规模企业工业产值60.85亿元,比增43.18%,固定资产投资7.8亿元,实际利用外资890万美元。国民生产总值20.1亿元,比增20%,税收2.3亿元,比增55.83%,出口总额2.6亿美元,比增59.77%,规模工业企业84个,比增12%。一座颇具规模的新兴工业城已在木兰溪边闪亮崛起。
2010年上半年开发区规模企业工业产值达37.2亿元,比增41.8%,固定资产投资5.2亿元,实际利用外资250万美元。国民生产总值12.6亿元,比增26%,税收1.1亿元,比增21.8%,出口总额0.9亿美元,比增14%。
开发区于2006升级为省级经济开发区后,开发区管委会被评为“2006年度城厢区项目工作先进单位”、“2007年莆田市引进内资先进单位”、“2007年全省沿海开发区综合指标增长第5名”、“2008年全省沿海开发区综合指标增长第6名”、2009年获得“省级绿化模范单位”、“省级劳动三方和谐开发区”等荣誉称号。
开发区筹建至今,已累计投放基础设施建设4亿元,主要完成了腾飞路、华林路等12条道路的通车,324国道改造,一批排洪、排涝、自来水工程、110KV变电站、路灯、绿化、消防站已投入使用,樟林大桥正在加紧施工中,正在组织办理员工社区等生活配套设施前期建设手续。
近期拟招商项目主要有光电产业项目、基础设施BT项目、木兰溪两岸城市开发项目。
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华林经济开发区软硬环境不断优化,入区企业享受各级政府优惠政策,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开发区内交通发达,社会治安环境良好,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已成为莆田市的投资兴业的投资热土。
十二五规划思路:
一、提升开发区水平,推动开发区跨越式发展
总体目标:2015年,全开发区生产总值预计实现63亿元,比2010年增长150%;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200亿元,比2010年增长185%;税收突破8亿元,比2010年增长160%。外贸进出口3.6亿美元,比2010年增长60%。
——经济总量平稳增长。到2015年,力争实现工业总产值200亿元。
——工业用地产出率大幅提高。到2015年,力争实现工业总产值由2010年23亿元/平方公里提高到2010年68亿元/平方公里(工业企业用地合计)。
——工业对财政贡献大幅提升。到2015年,力争实现工业企业税收由2010年0.58亿元/平方公里提高到2010年2.6亿元/平方公里(工业企业用地合计)。
——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交通、防洪、排涝、排水、供水、排污、电力、电信、互联网等基础设施配套网络初具雏形。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到2015年,产业层次进一步提升,工业研究、光电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加工、高端制造业等主导地位逐步形成,形成以光电产业为龙头的产业结构。
——产业布局日益完善。产业布局框架初步构建,竞争优势凸显,集群效应开始显现。开发区将成为以光电产业为特色的国家级开发区。
——资源效能显著提升。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比2007年下降15%:工业产业区的投资强度达到6亿元/平方公里。
二、高标准开发木兰溪南岸,发展高端制造业
——重点发展光电产业。
对接台湾光电子产业,充分发挥台湾光电产业在外延片和芯片研发上的巨大优势及中科万邦等企业在封装上的优势,有效利用中科万邦等企业在应用产品中的一系列核心技术,快速发展一条LED照明的主产业链(上游芯片、中游封装和下游应用),并逐步带动配套产业的发展。形成绿色照明产业集群,带动半导体照明产业发展。光电产业将成为开发区重点发展产业。
——装备制造产业
机械及配套产业发展重点领域:主动承接台湾精密机械产业转移,以发展无刷电机、数字机床、发动机、汽摩配件等金属机械产品为重点,大力发展相关机械标准件、金属制品业,如:标准紧固件、高强度紧固件、液压件、密封件产品以及金属表面处理及热处理加工、建筑及安全用金属制品、结构性金属制品等。
——食品制造与加工业
大力实施“民资回归”工程,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利用华亭商人在外经营食品加工业方面的资金技术优势,集中力量发展食品精深加工业。大力发展速冻调理食品、仿生合成食品、休闲方便食品、配制食品、调味食品,积极开发美容和保健功能食品,以豆油、棕榈油等为重点引入粮油加工大项目,注重后道深加工和高档次产品延伸,积极开发各种专用油脂和功能性油脂产品。
——轻工制造业
重点发展服装、工艺美术、新型材料包装、汽摩配件、鞋机制造等产品的加工制造。抓住国内汽车工业快速发展及产业布局向沿海转移的有利时机,适时发展汽摩产业。
——环保产业
重点发展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固体废弃物处理、噪音防治处理、环境监测等五大环保产业,努力创造机会发展废旧金属、塑料回收再造、新型节能环保家用电器、新型节能照明产品和配套材料、汽车零部件回收再造、可降解生物新材料等产业。
三、高起点规划,打造木兰溪沿岸宜居城市地带
木兰溪沿岸宜居城市地带总体发展目标是科技现代新发展区、绿色生态高端住区、历史文化景观明溪。分为八大功能区:
(一)、中心商业区。大型商场、时尚商业街、休闲展示厅。
(二)、高端住宅区。滨溪生态住宅、景观公寓、文化休闲馆。
(三)、高端别墅区。山坡别墅、私家豪宅、艺术宫。
(四)、科技研发区。企业总部办公楼、综合星级办公楼、商务酒店、国际会议中心。
(五)、行政总部区。行政中心、文化中心。
(六)、商业服务区。商业休闲广场、商业文化展播厅、娱乐中心。
(七)、公共服务配套区。教育中心、银行、超市、邮局、消防、医院等。
(八)、新农村居住区。市场、文化活动中心、生活配套等。
主要特点:
(一)、以木兰溪滨水带为绿色生态走廊,发展两岸文化历史名溪景观建筑群、沿溪公园、西郊公园、木兰陂文化公园、木兰温泉公园等亲水地带。
(二)、建筑采用最先进的环保设计、环保材料,打造低碳建筑。建筑设计上采用现代科技、现代设计理念和自然历史文化相融合。
木兰溪沿岸重点发展以下产业:
——产业研究开发基地
建立研发中心,服务开发区内原有企业发展,提高区内产业技术升级改造;研究新兴产业发展,加快科技成果转换,促进新兴产业如服务外包、创意产业进驻开发区发展。
加大对开发区已有产业的研发力度,重点发展光电产业园的配套研发工作。研究发展具有功能化(耐温、耐磨、耐腐蚀)、复合化(生物材料、高强度材料)、智能化(信息功能材料)、可降解材料等有较好发展前景的中高档制鞋新材料产品。
开发各类绿色生态可降解纤维,开发新型纤维PTT、PBT、醋纤长丝等,开发差别化纤维;开发新型纳米功能性纤维。
——科技产业孵化器
对高新技术成果、科技型企业和创业企业进行孵化,培养成功的新型企业。提供研究、生产、经营的场地,通讯、网络与办公等方面的共享设施,系统的培训和咨询,政策、融资、法律和市场推广等方面的支持,旨在对高新技术成果、科技型企业和创业企业进行孵化,以推动合作和交流,将创业者把发明和成果尽快形成商品进入市场,提供综合服务帮助新兴的中小企业成熟长大形成规模,降低创业企业的风险和成本,提高企业成活率和成功率,最终使企业“做大”,为开发区不断培养成功的新型企业。
——发展总部经济
大力发展总部经济,研究制定发展总部经济的意见和配套政策,逐步完善总部经济服务支撑体系。及时跟踪把握当前国际产业转移和投资新趋势,立足我区已有大型企业,争取国内知名大企业来开发区设立区域总部或分支机构。
——发展高级商住业
沿木兰溪两岸是发展商业、住宅的风水宝地,沿木兰溪两岸中心区为核心,重点发展金融、房地产、商贸、酒店、行政办公等城市公共经济,在中心商务行政区择机发展酒店会展业。提升金融、保险服务层次,吸引国内外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或外资银行进入城厢区,增强以企业为主体的金融服务能力,加快发展保险业,包装组合各类消费群体的保险品种,推进银保、银证合作业务发展;进一步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建立以普通商品住房为主、经济适用房与廉租房为辅的多渠道住房供应体系,建立高效文明的房地产流通服务体系和快捷及时的网络信息体系。通过集中建设员工社区、新村建设,使华林成为员工之家,创业热土。
四、合理布局,调整结构,提升产业水平
开发区结构模式“一轴两心四片”。
一轴:指木兰溪沿岸的景观生活轴;
两心:规划区内的两个综合服务中心;
四片:霞皋片区、樟林片区、兴沙片区、西许片区。
——霞皋片区
核准面积为
——樟兴工业集中地(樟林、兴沙片区)
樟兴片区
兴沙片区规划总用地
——西许工业集中地(西许片区)
总用地
五、加强支撑体系建设,构筑完善人居环境
围绕开发区产业发展总体思路及空间布局,着力推进七大支撑体系建设,强化基础设施、现代服务、投融资、人才开发、科技创新、生态及安全保障能力,为开发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六、建立健全开发区管理制度,提高服务项目水平
进一步探索出台开发区投资管理办法,逐步建立一套完整的招商引资、生产和安全、社会保障、劳动用工和工会制度、党建、外来人才和工人引进培训、员工户籍和子女就学等制度和优惠政策,通过不断完善的制度管理来不断提高服务水平,通过制度规范企业依法生产、依法用工,管委会要加大服务企业力度,不断缩小和先进开发区的服务水平差距,优化投资就业软环境,锻造华林经济开发区整体品牌效应,提高开发区服务企业水平,吸引更多资金、技术、人才、项目到园区来,使华林经济开发区的发展走上一条和谐、快速、健康的科学发展道路。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