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2012年,《莆田市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出台,省委省政府要求莆田市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努力把莆田市建设成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区和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示范区,为全省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经验。市委书记杨根生在市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闭幕会上强调,今年要全力推进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用好用足用活省委、省政府赋予的先行先试政策……带动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我市各地、各部门抢抓机遇、精心安排、全力突破,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今天,《财经》版开辟《改革试验在一线 城乡一体化财经话题》栏目,及时反映我市城乡一体化的改革实践,总结推广我市城乡一体化的宝贵经验,以推动我市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向纵深发展。本期推出《整出美丽新家园》,反映城厢区以土地整治为载体推进城乡一体化所做的开创性工作。

东海镇大埔村山兜造福工程基础施工紧锣密鼓。
市“两会”闭幕以来,城厢区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试点村土地整治,朝着建设生态环境优美、配套设施完善、管理文明有序、社会保障有力的新型农村幸福家园阔步前进。
土地整治 突破困局
元月15日,城厢区华亭镇 6 名包村干部,一早就来到我市首批“幸福家园”试点村之一的涧口村,分头忙乎起来。他们一边组织施工人员清理虎甲洋自然村已拆片区的排水沟,一边动员部分拟拆除旧房的群众搬家,力争尽早腾空房屋,以便拆除。
长期以来,在传统的经济模式下,该区农村耕地一直存在田块不规整、田埂和田间道路占地较多等问题,造成土地资源浪费,也不适应农业规模经营发展。另一方面,农村居民住宅多以自然村落、院落或独户居住为主,呈现“散、多、乱”状况。这一状况既无法实现土地节约集约的目标,也困扰着城市发展的用地空间。
城厢国土资源分局相关负责人告诉笔者,通过实施农村土地整治,引导农民集中居住,人均占有集体建设用地面积可明显下降,全区将腾出为数不少的集体建设用地。换句话说,城乡一体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统筹土地等资源要素的合理配置,才能在农村土地资源和城市用地之间搭建一种市场化的互惠共享机制。
正是瞅准这样破解发展的要素,该区以加快“美丽城厢·幸福家园”和小城镇建设为重点,扎实推进农村土地整理和村庄整治,重点实施涧口、云峰、濑溪、松峰、马院、桂山、大埔等7个新型农村社区试点建设,全力推进城乡一体化配套改革试验工作。
据区“城乡一体办”工作人员介绍,根据市里出台的《关于开展“幸福家园”试点工作的通知》,该区以“空心房”和危旧房(土坯房)整治为重点,实行拆旧建新,开展土地综合整治。
用活政策 先行先试
城乡一体化过程中,要让农民向集中居住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钱从何来?
用好、用足、用活政策是根本。
涧口村3个自然村居住分散,基础设施脆弱;耕地高低错落,人均面积少。如何盘活土地,改善人居环境,增加农民收入呢?捷径之一就是实施土地整治。按照土地整治规划,该村“幸福家园”项目涉及旧房拆除310户,需拆除旧房126座建筑面积8万多平方米。新村占地80亩,计划建设208幢农家住宅,总建筑面积约8万多平方米。经过宣传动员后,村里委托专业机构,编制土地增减挂钩方案,上报省国土厅审批,产生增减挂钩指标。在此基础上,一边制定旧房补偿拆除、报批补偿方案,委托总平、建筑、施工和景观设计,上报区政府审定;一边确定新村选址,组织业务队实地放样、丈量,动员拆迁群众签订补偿协议后开始征地。村主任蔡冰秋给笔者算了笔账:通过土地整治旧村复垦新增耕地指标约140亩,每亩30万元交易出让,共会获4200万元资金,专门用于旧村拆除补偿、复垦和新村基础设施、公共配套设施建设。目前已成功出让105亩,3150万元专项资金已到位,新建区地质勘探已完成,正在委托建筑单体设计。他表示,这一减一增,就可让城市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农村则获得了更多的优良耕地和源源不断的资金“输血”。
包村干部吴国良自豪地说,在市、区、镇各级的支持下,该村顺利对接上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造福工程”和中央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政策,获得各级专项补助资金达 5000 万元,大大缓解了资金紧张问题。如对接省政府由农办牵头的“造福工程”政策,就可获基础配套设施和省、市两级配套补助资金达500万元左右。
“村里采取货币补偿的方式,让农民交出宅基地和宅基地上面的房屋,通过统一安置,换取新村里占用一定面积的用地指标,并按照统一规划设计自建新住宅。”该村党支部书记詹国强说。
位于灵川镇的桂山村也以土地整治、旧村改造为切入点,拆除“空心村”旧房户数400多户房屋300座,占地面积200多亩。其土地整治复垦新增耕地指标 100亩,新村规划占地 60 亩。目前,新村建设测绘、旧房丈量已完成,预计春节后开始拆房。
东海镇大埔村为该区新型农村社区试点之一,去年被列入省级百户造福工程集中安置区项目。该镇村建站站长许金武介绍说,山兜新村建设共需拆迁71栋房屋,涉及拆迁人口140户、657人。计划统一建设三层半的楼房143栋,分为单层108平方米、单层126平方米两种户型。道路、水电、卫生等公共设施同时建设,还会有一个占地4亩的公共广场。整个新村是盘活旧村宅基地、果园地建设的,不会占用一分耕地。
“真希望早点建成,早点住进去。”村民蔡美姐每隔几天就要到工地上,看看新村建设的进展情况。她说,以前房屋就建在龙眼树林里,进村是一条狭窄的泥土路,不要说汽车,连自行车都骑不进去,“龙眼树占了地,想盖新房子又没宅基地。”
村民朱秀美家的小房子,在城市里只能称为“蜗居”。一间低矮的平房,进门是窄小的客厅、餐厅,墙角算是厨房,房屋中部由卫生间隔开,里面是狭小的卧室,摆着一张大床、一张小床,19岁的儿子在读中专,回家时仍得像小时候那样和父母挤住在一间小房。朱秀美说,丈夫在五兄弟中最小,分家时只分到这样一片地方,想建新房却没地,城里房屋又买不起,只能这样凑合着住这间平房。“要是能有两间房,该多好!”
朱秀美的愿望,因为山兜新村建设而有了希望。许金武说,山兜新村建设,省里补助村民每人3000元,市、区按比例配套补助,还有宅基地补偿、果树补偿、安置过渡费等,减去这些之后,楼房每平方米价格大概700多元,“对村里的五保户、低保户、特困户,还会提供专项帮助”。目前,已完成污水管网铺设600多米,安置房可动工46幢,已开挖10幢基础,计划在年底完成底梁圈梁至一层,争取在2014年元旦前全部完成,让拆迁户搬入新居。
多赢效应:1+1>2
如何盘活农村土地,一举多得?城厢区通过实施土地整治,旨在规范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既回答了城市发展“地从哪里来”的问题,又解决了农村发展“钱从哪里来”的问题,达到农村支持城市、城市反哺农村。
提起土地整治后的“幸福家园”,涧口村村民詹庆村充满憧憬:“过去我们村被人家称作‘涧口角’,年轻一辈娶个媳妇都很难。大伙都期待着旧房子尽快改造,改善家人的居住条件。”村老人协会会长詹桂华乐呵呵地说:“新村将实行统一规划标准、统一配套设施、统一社区管理,建设老人活动中心、农家书屋、医疗所等设施,让群众共享完善的公共服务。”
谈到土地整治带来的好处,据区发展与改革局有关干部介绍,土地整治与旧村改造可以实现多赢效应,也就是说1+1>2。他表示,此举可为城市建设用地提供占补平衡指标,也使耕地保护得到进一步加强;引导农民集中居住,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旧房拆除农民可获约的补偿,能消除危旧房安全隐患,改变村容村貌。土地整理、复耕还可节约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为农村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其中,宅基地复垦有一定的政策补偿资金,这笔资金刚好可以用作新村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这可实现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缩小城乡差距。
区委农办干部陈成瑞认为,土地整治除政府为一方、农民为另一方以外,还吸收企业参与城乡一体化改革。特别是在企业进入“角色”后,农民既有新建的住宅可住,又有稳定的就业岗位,他们的身份的转变和收入的增长也就随之实现。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