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卫生健康 > 卫健公开

如何预防职业性中暑?

来源:[ 城厢区卫生健康局 ]      发布时间: 2021年07月16日 17:55:00          【字体:

  近日市气象台连续发布高温橙色预警信号。高温天气可能导致从事户外作业的劳动者中暑甚至死亡,给劳动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严重损害。

  一、容易引起高温中暑的作业

  1.炼铁、炼钢、轧钢、炼焦、铸造、锻造。

  2.陶瓷、搪瓷、玻璃、砖瓦的制造、纺织、印染作业、锅炉作业。

  3.夏天露天作业,如建筑工地、码头作业、环卫、快递、外卖配送等。

  二、可能导致的职业病

  职业性中暑是在高温作业环境下,由于热平衡和(或)水盐代谢紊乱而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和(或)心血管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根据高温作业的职业史,出现以体温升高、肌痉挛、晕厥、低血压、少尿、意识障碍为主的临床表现,结合辅助检查结果,参考工作场所职业卫生学调查资料,综合分析,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类似疾病,方可诊断。

  三、中暑的早期症状和特异性临床特征

  1.早期症状:头昏、头痛、口渴、多汗、全身疲乏、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

  2.轻度中暑:除早期症状加重外,还会出现面色潮红,大量出汗、脉搏加快、体温急骤升高等现象。

  3.重度中暑:可能出现昏迷、抽搐、痉挛、脑水肿。

  四、职业性中暑预防措施

  1.开展健康检查,合理安排作业时间。

  (1)用人单位应当在高温天气来临之前,组织高温天气作业的劳动者进行健康检查,对患有心、肺、脑血管性疾病、肺结核、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及其他身体状况不适合高温作业环境的劳动者,应当调整作业岗位。职业健康检查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

  (2)用人单位要根据生产特点和具体条件,采取合理安排工作时间、轮换作业、适当增加高温工作环境下劳动者的休息时间和减轻劳动强度、减少高温时段室外作业等措施。不得安排怀孕女职工和未成年工在35℃以上的高温天气期间从事室外露天作业及温度在33℃以上的工作场所作业。

  2.改善作业条件,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1)用人单位应当积极改善作业条件,配备必要的通风或降温设备。在高温工作环境设立休息场所,休息场所应当设有座椅,保持通风良好或者配有空调等防暑降温设施。

  (2)为高温作业、高温天气作业的劳动者供给足够的、符合卫生标准的防暑降温饮料及必需的药品。不得以发放钱物替代提供防暑降温饮料。防暑降温饮料不得充抵高温津贴。

  (3)向劳动者提供符合要求的个人防护用品,并督促和指导劳动者正确使用。

  (4)为劳动者在35℃以上高温天气从事室外露天作业以及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将工作场所温度降低到33℃以下的,应当向劳动者发放高温津贴,并纳入工资总额。

  (5)如发现劳动者发现中暑症状时,用人单位应当立即采取救治措施,严重者及时送医。

  3.制定应急预案,加强培训教育

  用人单位应当制定高温中暑应急预案并组织演练,并根据从事高温作业和高温天气作业的劳动者数量及作业条件等情况,配备应急救援人员和足量的急救药品。加强对劳动者上岗前和在岗期间的高温防护、中暑急救等职业健康知识培训,提高劳动者的自救互救能力。

  五、高温中暑的处理

  1.迅速撤离引起中暑的环境,选择阴凉通风的地方休息。

  2.饮用含盐分的清凉饮料,虚脱时应平卧。

  3.可以在额部、颞部涂抹风油精、清凉油,或服用人丹、藿香正气水等中药。

  4.对于重症中暑的病人,应用湿床单或者湿衣服将其包裹并给强力吹风,以增加散热;或用冰块降温(若病人出现寒战,应减缓冷却过程,不允许将体温降至38.3℃,以免继续降温而导致低体温);还应该在腋下和腹股沟等处放置冰袋,用风扇向患者吹风,按摩患者四肢,促进血液循环。

  5.及时送往医院做进一步治疗。

  6.劳动者因高温作业或者高温天气作业引起中暑,经诊断为职业病的,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六、去医院就医时应向医生提示的内容

  1.从事过的职业及时间。

  2.目前工作的种类及作业场所环境。

  3.症状出现的时间及类型。

  4.生活习惯、疾病史和家族史(家人患者情况)。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

姓      名:
内      容:
验 证 码: